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0的文章

遠距離碎念:對台灣人的抱怨

圖片
欲來做伙作火某? 2019.04 學校已經進行遠距離教學一陣子了,大家泰半的時間都窩在宿舍裡,感覺很久沒見到同學們了,夜晚手機的訊息提示音響起,我拿起手機檢視系上同學的訊息。 訊息內容是這樣的:「我有一個朋友要做專題演講,妳對新住民子女有了解嗎?」了解?什麼是了解?我問,應該是不了解的,畢竟我不是新住民,就可能真的幫不上什麼忙,我建議了一些可以查詢相關研究文獻的網站名稱,再隨口問了句「他朋友」想要研究的方向是什麼。 . 「那妳知道新住民子女對於台灣人想抱怨什麼嗎?」還好當時沒正在喝什麼東西,不過想想就算有,我應該也不會把飲料噴出來了,畢竟這類問題也不是第一次見到。 「欸你知道你口中的新住民子女『也是』台灣人嗎?」我問他,要問一個台灣人對台灣人的抱怨,好像也不是不行,但不知道是不是,從命題開始就看出了這準講者使用的濾鏡,這下我對演講的主題是什麼,倒真的有些興趣了。 「主題全名是『新住民子女對於台灣人的抱怨』。」一看我差點下巴沒有掉下來,這要不是社會學老師的超級反串教學,就是很典型的錯誤印象演示,我趕忙問了這演講比賽的主辦方是誰,我想要仔細看看簡章的邏輯(然後再寫文章檢討它,但其實沒有簡章還是可以寫文章檢討它),同學趕忙說這是那位朋友的日語課程作業,是位不知道身為漢人還是日本人的老師所下的主題。 . 我在螢幕這頭笑了笑向他打字道:人家新二代最想抱怨的應該就是為什麼不把他們當台灣人看待吧!有著台灣人血統、在台灣生活長大、拿著台灣身分證、念台灣的學校、說著台灣的中文,都到了如此「台」的地步,難道還要被排除在「台灣人」的身份之外?那到底要怎麼樣才算是「台灣人」呢? 把身邊的人群分成「你們」、「我們」、「他們」,忘了其實很多時候,界線就是我們在無形、無知、無感中所製造的。 . 「演講時間很長嗎?不長的話時間剖開題目就夠講了吧?如果語言能力夠發揮的話。」將如此一個絕對會被社會學老師打屁股的問題剖開,用反駁主題的方式來對演講內容發揮,讓我想起了高中那段反覆練習不同寫作手法的歲月。 不管老師是漢人還是日本人,都近乎完美地表達了他對新住民子女是「外來者」的想法濃厚,而對於有心向我提問的這位同學的修日文課程的那位朋友(好長的敘述),這算是我覺得最重要、且最需要提醒他/她的事情。 . 新住民子女對台灣人的抱怨會是什麼呢?也許是這個月的錢又不夠花了、也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