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9的文章

公園裡的家鄉味

圖片
Rumahku航海日誌 2019.07.21 志工週的午後,約好幾個夥伴,跑到附近的公園走跳、找看護聊天。一開始其實只是想要拿一本中文書給一位之前在公園認識的印尼看護姐姐,還有讓大家可以認識新朋友們。 漫步在大街 夏天公園裡的蚊子實在太厲害了,不僅多樣,還具有強大的嗅探能力,就算穿上長褲,還是可以有十幾隻的蚊子在旁飛舞,它們想妄從長褲纖維縫隙中解渴(我真的很會吸引蚊子)。在等待的過程中,我先坐在公園的長椅上專心驅趕蚊子,另外兩位夥伴則跑到一旁走走。穿著短褲的他們,比起我,反而顯得更從容。 "Halo!"忽然的一聲問候,原來是姐姐來了。和上次一樣,頭戴鴨舌帽,和互相依靠的阿嬤,在下午沒有那麼多陽光的時候,到公園散步、和朋友聊天。還記得第一次見到姐姐的時候,聽到她和阿嬤的對話,夾雜了印尼文、華文、臺灣閩南語、英文。在這樣的語境,仍可以妳一句我一句,聊得起勁。 問候了幾句,我拿出書包裡準備好的中文學習書,開始講起這本書的設計,還有使用方法。哪裡是印尼文、哪裡是漢語拼音、哪裡是中文字,一樣一樣告訴她。就在這個時候,另外三位夥伴也來了。其中一位 G,來自馬來西亞的馬六甲,也會說馬來語。馬來語和印尼語是非常接近的語言,基本上彼此可以互通,G 當然就開始和姐姐聊了起來。 "Saya dari Malaysia."(我從馬來西亞來) "Malaysia mana?"(馬來西亞哪裡?) "Melaka."(馬六甲) 一開始的聊天內容,有好多好多馬來西亞地名轉呀轉,那些都是自己所不熟悉的地方。姐姐在來臺灣之前,有好幾年是在馬來西亞照顧阿公。相較於在臺灣的時間,姐姐待在馬來西亞更長、更久。姐姐和我們分享了許多她和阿公的回憶,還有照顧經驗:如何讓容易忘東忘西的阿公不會走失、半夜睡不著怎麼辦...在阿公人生的最後一刻,姐姐也是唯一在他身旁的人。和阿公的互動,不僅有一般工作上的照顧,還有彼此互相陪伴的情感支持,可以想見的是,姐姐是阿公人生後半段最親近的人,阿公也是令她懷念的人。看著她的眼睛骨碌碌的轉,我們幾個也聽得好像自己就在姐姐的回憶現場。 在社區裡的印尼超商 過了不久,話題漸漸轉往食物,因為另外一位夥伴 D 在今年去了馬來西亞玩,對於那裡

推動無障礙友善診所公聽會

圖片
Rumahku航海日誌 2019.07.02 【推動無障礙友善診所公聽會】 感謝臺灣醫療改革基金會邀請Rumahku志工團列席,7月2日Rumahku志工團得以列席【推動無障礙友善診所公聽會】,並就我們長久以來觀察到的移工就醫障礙發言及加入討論。 推動無障礙友善診所公聽會 ◎移工就醫的現有困境? 整理Rumahku在醫院、學校與其他可接觸到移工的場所之所見所聞,加以整理後我們大只整理出移工在前往、抵達以及離開醫院之後分別會碰到的不同層面的困境。     1. 專業語言通譯的缺乏 目前在臨床擔任協助照護工作的外籍看護工主要來自印尼、菲律賓、越南,但因為我國醫療院所獲地方政府目前都多半未有專業東南亞通譯人員陪診的制度設置,移工在診間諮詢及接受醫療行為時,主要透過雇主、仲介公司之翻譯人員、同鄉姐妹等等皆未具醫療背景的人員陪同並進行片面翻譯,在此漏洞下,陪同人員除了因為勞雇關係可能不具公正立場,亦有因為不具專業或相關背景而疏忽細節或無法精準翻譯內容給病患。     2. 對自身健保權益的不了解 我國一直以健保制度為傲,期能提供全民平等且優質的醫療資源,讓健康不再成為有錢人的特權。由於移工母國就醫習慣的差異,許多移工在未有受到完善解釋下時常因為不知道診療費用,或是因為對健保協助給付項目的不清楚或不得而知,進而害怕並避免使用醫療資源,也拒絕接受適當的治療,徒然浪費自身權益。     3. 移工出院後的恢復進程與健康狀況 許多移工在前往醫療之前就會碰到阻礙,不只是24小時on call的看護工們、六日才放假的廠工們、或是出回港時間不定的漁工們,因為工作的特質,他們多半無法順利取得閒暇顧及身體狀況,其中的反差又尤以長時間待在醫院、卻不一定能進到診間看診的外籍看護工最顯無奈。 而即便順利抵達診療場所,在做了局部治療從醫院離開後,也不一定能調整工作內容而得到良好的休養,像是我們就遇見過傷口需要避開碰水、但移工不能中斷為被照顧者擦澡的工作,讓傷口的恢復一直延滯;或是腹部開過手術需要避免用力或是搬移重物,但是工作內容包括了打點病患起居,每天需要搬移病患也讓手術傷口的恢復推遲不少。在此類型的案例中,病患若是沒有第一時間得到良好的恢復,很容易需要二次就診或治療,進入病情和工作兩頭燒的惡性循環。 ◎移工就醫困境可能招致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