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民的現實 X JoJo
Rumahku航海日誌
2019.02
一開始的設定是移工議題,但吳靜如講師將議題延伸到同志、罷工等各個社會面相,甚至帶給我們既深且廣的識讀能力。如何不讓眼界限制了視野?如何在問題中理出通往核心的線?這是我們在面對議題時,必須時時刻刻謹記在心的!
講師很早就到了演講現場,與我們討論政府直聘制度,並觀賞團內紀錄片《Pulang》,機會難得,我也主動上前分享rumahku正積極進行的計畫,希望從中汲取意見。囉里巴搜地說明計畫動機和目的,我以為會聽到「很好呀!」、「不錯啊!」的回答,但講師只是略帶嚴肅地問:
「那你要怎麼做?」
當下腦中還來不及應對。
「是指訪談如何進行嗎?」
「不是,我等一下就會講到了。」
(有一點我不得不說,演講開始前的講師在拿起麥克風後就像變了個人似的,親切和藹的形象變的正義凜然,每一字每一句都向槍茅般刺向聽眾腦裡,就算是立場堅定的人也會被她動搖,而我早就被說服的五體投地。)
「你們願意用自己的時間換看護的休假嗎?」,我想即使是對議題有一定認識的人也會陷入思考,雇主雇用看護便是為了方便生活,不須時刻照顧病人起居,假日時可以好好休息,睡到打呼也沒人管你。但看護就不同了,工作時數是24hr/7day,每日每夜,早上要煮飯洗澡,晚上要翻身換尿布,還要關心病人是不是睡到沒打呼,出了意外要第一時間發現,不然可能會有失職的責任,不論身靈心靈都處於極度壓力之下,這也是為什麼家務勞工納入勞基法一直以來都是TIWA所積極爭取的勞權項目之一。此外,TIWA在2017年的遊行中更打出了「政策決定權」的訴求,當時便有人質疑這項舉動會不會稍嫌困難,連納入現有法律的保障都沒有了,更遑論公投權,但講師認為不解決核心問題,便淪為治標不治本。
說實在,演講中的許多議題都是我沒聽聞過的,除了主軸的移工議題外,講師又將各面向的社會議題做結合,不僅由內向外做延伸,還由外向內做對比。聽到這邊不禁想問,那麼多繁雜的議題,究竟是如何用一張網,便全部包羅?講師說,看待事物有多種角度,就像拋出數條繩索,每條繩索有長有短,順著繩索摸,有些會通往問題的核心,有些僅止於議題的表面,如何抓住正確的繩索便是我們需要培養的識讀能力,也是這場演講中所不停強調的:
「眼界到哪裡,界線就到哪裡,重點是要如何畫線!」
其中一段,講師用一張張照片與台下互動,這些照片都是出自移工之手,但從中不難發現歧視的意味,舉幾張為例,其中一張是一組靠牆的桌椅,桌上瓶瓶罐罐的雜物讓桌面空間所剩無幾,照片旁寫到:這是我用餐的地方,我無法與雇主在同一張餐桌用餐。另一畫面呈現門鎖上的鑰匙,它無時無刻都插在上頭,任何人都可以隨意進出,就好像沒有隱私似的。
民主、自由、平等、尊重,好多褒詞是許多人眼中的台灣,但掛在嘴邊的尊重、包容、友善,並不是喜歡吃東南亞美食、配戴東南亞服飾就能展現的,前陣子有兩則新聞,一則是雇主對看護施暴,另一則正好相反,是看護對受照顧者拳打腳踢,仔細一看,這兩則新聞發生時間僅差一天,這令我十分驚訝,因為當時後者照三餐重複播報,但前者我從未聽聞。關於此點,講師的分析我很是認同,國人在第一則新聞時普遍認為這位雇主只是個案,並不代表所有雇主,但第二則新聞卻有截然不同的待遇,常常被以偏概全,認為外勞便是如此德行、某某國家的看護都不是好東西等言論肆虐,新聞一出,盲目的人喜歡用別人狹隘的眼睛看世界,再加上媒體守門人的角色,慢慢的會形成一股人云亦云的潮流,更可怕的是,我們習慣將複雜簡單化,全盤接受眼前所見而忽略了事實的真相,眼界的拘束便限制了思考的深度。
|
兩則新聞,一則是雇主對看護施暴,另一則是看護對受照顧者拳打腳踢;我十分驚訝,因為當時後者照三餐重複播報,但前者我從未聽聞。 |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非公民透過不同管道來臺,舉凡高職建教生、宏觀計畫等等,但許多之前遺留下來的問題仍尚未解決,或許治本的解決方式需要改變國人心態、撼動台灣社會結構,但這些似乎是遙不可及的空談,我們能做的便是拓增視野的廣度,不隨波逐流,再向下深掘。
回到最初的問題:「那你要怎麼做?」
很遺憾的,因為中隊因素,沒能在會後繼續參與討論,但我認為,講師所要傳達的,是如何看見議題的各面向,並找到正確的繩索,在能力所及之內做出最佳的行動。
圖|翔
文|JoJo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