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2021面試工作坊

圖片
2021.10.16   Rumahku面試工作坊 今年的面試工作坊辦在周末,我們邀請大家帶著輕鬆的態度來參加,全心投入在要討論的議題中。 我們想引導大一新生看見的問題,包括健保卡、移工的信仰、過長的工時、就醫的權益等等,這些議題平常少有人重視,幾乎每個人第一次聽到,也許都會問:「移工有沒有健保卡?」,這些問題關乎他們最基本的生活,很基礎,卻很真實。 從面試前團員們就開始了許多想法上的激盪,面試的內容修了又修,一直到面試前夕,很多內容大家才達成共識。 不過其實,我們有沒有共識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聚在一起討論的過程,以及其中拋出的各種想法,對參加的新生來說亦是如此。一個人的思考,容易變得執著於某方面邏輯的自洽,大家一起討論,就有從不同方向切入的可能。看似矛盾的事情,其實不一定是對立,也許是可以相輔的,可以共同經營出新局。 我們讓參與者分為三組:移工、僱主、醫護人員,藉由我們的引導,讓他們試著從不同角度去轉換、去思考不同角色的想法和苦衷。組員之間進行想法的交換之後,再進行發表,將自己的聲音說給大家聽。 很慶幸自己也有機會參與一次面試工作坊,主辦的壓力之下,是一股油然而生的感激,感謝把我拉入 Rumahku 的所有人,讓我有機會觀察到社會百態,而不是單以其中一份子自居。 不知道這次一起參與討論的新生,有沒有什麼收穫?也許短期內還沒有結果,但希望未來在醫療場域看到移工時,可以想起曾經有這麼一天,我們進行過這些對移工議題的試探,多一點對不同文化的換位思考與設身處地。 謝謝撥出一個早上參與的大家。 家裡面有愛心是Rumahku的招牌手勢喔! 文 | 樹枝 圖 | 朱利安 後製 | 匿名綿羊

【Rumahku時光機】 Part 1

圖片
20201017 面試工作坊 文、圖 | 殊案 新學年開始時的九、十月,是社團和志工團招新的重要時期。在完成了校內的成果發表之後,我們陷入了要不要舉辦工作坊的糾結。我們要辦的是面試,還是工作坊?心中的疑問還存在,卻已經開始著手準備。 首先是「要怎麼辦?」去年的我們都恰巧錯過了工作坊,用了一些旁門左道加入了志工團。那就讓我們也經歷一次工作坊好了,不過角色不同而已。思前想後,又選回了去年討論用的文本,總覺得再也沒有比那更合適的了。我們討論出,將參與者分為三組,強行為他們決定立場,試著從移工、僱主、醫護人員的角度去思考。組員之間進行想法的交換之後,再進行發表,將自己的聲音說出。 一個人的思考終究是有局限的,受限於我們的成長和經歷,一群人的思考則需要藉助言語,讓各自所思考的經過組織說出,在字句間形成想法的碰撞,或許還能得到互相啟發的驚喜。 之後的「什麼時候辦?」「在哪辦?」等細節,都算是有些巧思與陰謀,就不多提。 當天面對著陌生的面孔,開始擔心自己的設想與計劃是否會有不足之處。藉著場控的職位之便,遊走在各組之間,聽這一組的參與者侃侃而談,聽那一組幫忙引導的「組輔」拋出問題又默默思考。除了希望透過這樣的文本討論,可以讓參與者了解一些有關在台移工的情況,籌劃並舉辦這次工作坊的我們也有著希望有所收穫的私心。我們引導著討論,卻更希望從陌生的他們的口中聽到,或許是與我們不同的聲音,或許是我們沒想到的新聲,大家互相指引。 我們不想當面試官,也不希望參與者是被面試者的角色。Rumahku應該是一個,關注移工的我們都可以帶著自己的故事,聚在一起的地方。 一直到工作坊結束,直到現在,我都在思索,我們的目的是招募新血嗎?還是只想要影響多幾個人?兩件事又好像是一樣重要的。

《逃跑的人》EP.2

圖片
Rumahku 航海日誌 2021.4 當初剛接觸到失聯移工這個議題的時候,覺得那些移工逃跑也不是沒有理由的,有的可能曾被雇主施暴,有的可能覺得環境不佳錢太少,但不論如何, 創造出失聯移工可以存在的空間也是我們,是我們臺灣社會政策與制度不夠完全所導致的。 片中導演紀錄了兩位「逃跑的人」的故事,我覺得最難能可貴的是導演和移工所建立起的互信情感,因為離家在外人生地不熟多少會有一點防衛心,再加上草雲本身失聯移工的不合法性,能讓移工敞開心房願意接受這麼近距離的拍 攝,據導演所述也花了相當長一段時間;接著紀錄片也帶出了一些跟移工有關 的議題,像是他們在來臺灣前就要先繳鉅額的仲介費,還沒來做卻先負債,之 後開始工作後每個月還要給仲介抽成,我認為這相當不合理,因為仲介並沒有 提供與仲介費相對應的服務,再者這塊大餅牽涉到太多人的利益,所以也沒什 麼人敢動他,不過隨著國際上移工的大量需求,臺灣也不一定是那些東南亞地 移工的首選,也許在臺灣特定產業像是看護工也有機會以更合理的方式引進 移工吧。 另外在影片中還有帶出另一個議題就是失聯移工其實是我們臺灣的政策與制度導致的,因為我們不願意給移工更好的待遇、保障,每日工時極長,看護工甚至幾乎等於 24 小時,但又幾乎沒有休假,即便如此,每個月仍拿不到 2 萬 元,因此在多方壓力下,可能是合約期滿債還沒還完或覺得大老遠來這趟賺不 夠多而逃跑,而剛好臺灣勞力市場就是大量逃跑移工的需求,以看護工為例, 因為申請移工手續繁複,所以短期的看護工多半其實都是所謂的黑工,但影片中也提到並不是每個失聯移工都像草雲一樣幸運,也有一些人逃跑之後反而遇 到壞仲介,更因非法狀態使得那些移工等同於任人宰割,我覺得那些移工在逃跑前也一定是忍很久快過不下去才做這個選擇,但面對他們的是更好的未來還是比回故鄉更不如,沒有人知道這個賭注是好是壞。 最後就是影片中也有提到失聯移工生病怎麼辦,這點也與我們未來息息相關,據導演所述,他們生病主要辦法有三,最多的是吃從故鄉帶來的藥或買成藥,自己幫自己診斷,第二是借別人健保卡看病,第三則是請他人轉述病情請 醫師開藥,但第二點會怕被抓到遣送回國,而一三點則在我們看來是相當危險 的,未來若是遇到失聯移工來看病,我們是否又要抱著被罰款的風險不舉報呢? 我想這個問題現在的我可能很難回答,但能讓他們忍著病痛也不願意去移民署 自首被遣送回國,想必他們...

《逃跑的人》EP 01.

圖片
Rumahku航海日誌 2021.4  以前小時候在電視上看到逃跑移工的新聞時都會覺得有點害怕,因爲大部分都是報導移工逃跑後因為犯罪或是被警察發現而被抓到,他們在新聞上的模樣就像是犯罪的人一樣,卻鮮少有人關心他們為什麼會逃跑。這部紀錄片雖然是以逃跑移工的生活為主,卻也讓人看見許多移工在台灣難解的困境。 逃跑移工逃跑的理由大部分都和草雲一樣是為了賺更多錢償還高額仲介費,顯示仲介居中剝削的問題存在已久卻從未被解決。這不只是仲介制度的問題,沒有對此進行監督的政府也需要負責。移工本身就處於弱勢,不太可能有足夠的力量改變政策,政府又會因為害怕得罪既得利益者而不願意改變現況,移工永遠都是被犧牲的棋子。真心希望政府之間作為窗口直接引入移工的日子能早日到來。 本來以為這部片會只有悲傷的故事,但是從草雲身上看到更多的是愛與奉獻,即時自己也過得不好,仍然願意陪其他人去看病或解決他們的問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草雲為認識的移工朋友辦告別式後抱著她的骨灰罈坐車的畫面。雖然草雲算是逃跑移工中幸運地過得還不錯的人,但是逃跑的生活終究是不安定又辛苦的,也沒有家人可以支持她,唯一的慰藉就是在異鄉認識的移工朋友。在這種辛苦的情況底下草雲還像媽媽一樣照料朋友的後事實在令人感動又心疼,一方面覺得她對朋友的愛很偉大,一方面又覺得她要獨自承受離別的痛苦還少了一個可以跟她一起奮鬥的朋友非常難過。 另外一個印象深刻的事件是草雲說她曾經被照顧的阿公性騷擾的事。其實真的很想知道,不論是雇主或是一般民眾,大家都是怎麼看待移工的呢?至少從這件事看來,許多人都不把移工當人看,只把他們當成工具,對他們毫無尊重。之前我室友說她們家以前也曾經有請看護工,但後來逃跑了,原因是她爸媽(也就是雇主)完全不允許移工出門,也沒收他的手機,不給他任何跟外界聯絡的機會,長時間的工作又讓移工吃不消,最後選擇逃跑。我們希望移工來台灣補足人力短缺,但是在這種惡劣的工作環境下有誰不會想反抗?移工也是人,雖然他們是來工作的,但是也不該因為台灣人的偏見而讓他們的尊嚴及權益受損,這也是導演希望透過草雲跟維興的故事傳達給大眾的消息。 這次的活動意外當了主持人,本來以為上台講話是最緊張的部分,實際體驗後發現能事先準備好的其實不太擔心,最可怕的是提問環節時要同時注意導演的話還有引導觀眾發問以及不同環節銜接的鋪陳,非常考驗臨場反應。但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學...

HIVI! - Orang ke 3 第三者

圖片
 轉譯音樂太平洋 109.10 (先附上水管連結:https://youtu.be/7bJJXa49bEk) HIVI! - Orang ke 3 第三者 Saat berjumpa dan kau menyapa 在相遇時和你打招呼 Indah parasmu hangatkan suasana 你漂亮的臉溫暖了氣氛 Buatku tak percaya, mimpi indahku jadi nyata 讓我不敢相信,我的美夢成了真 Saat sendiri jalani hari 一個人過生活的時候 Bayang-bayangmu selalu menghampiri 你的影子總是一直在接近 Dan aku pun mengerti apa maunya hati ini 而我的心情也理解這顆心要的是什麼 Namun tiba-tiba kau ada yang punya 然而突然地你已經有了個(愛人) Hati ini terluka 我的這顆心受了傷 Sungguh ku kecewa, ingin ku berkata 要我說,我是真的很失望 Kasih maaf bila aku jatuh cinta 對不起,不知何時我墜入了愛河 Maaf bila saja ku suka 對不起,如果我在喜歡上你時 Saat kau ada yang punya, wooo 是你已經有了(愛人)的時候,嗚~ Haruskah ku pendam rasa ini saja 我應該就將這感覺埋葬於內心嗎? Ataukah ku teruskan saja 或是我該繼續呢? Hingga kau meninggalkannya dan kita Bersama 等到你離開了他,我們再在一起吧! Namun tiba-tiba kau ada yang punya 然而突然地你已經有了個(愛人) Hati ini terluka (terluka) 我的這顆心受了傷 (受了傷~) Sungguh ku kecewa (sungguh ku kecewa) ingin ku berkata 要我說,我是真的很失望 (我真的失望~) Kasih maaf bila aku jatuh cinta 對不起,不知何時我墜入了愛河 Maaf bila saja ku ...

日常的脆弱性 家庭看護移工的工作與健康經驗

圖片
 Rumahku航海日誌 2020.10 昨天超級高興可以聽幽默的莉芳老師的演講。這場演講,主要專注在看護移工在照顧上的大小事:情感、工作、壓力、勞雇關係、照顧關係、依賴...真的寫不完,因為太多了。照顧,是一件你我想起來都覺得單純(其實是沒有經歷過,或者長期忽略),但其實非比尋常複雜的事。 照顧工作 你在說什麼工作呢?照顧怎麼會是工作?談到照顧,我們總是會認為,這是女人天生該做的事情:「照顧是女人的天職」、「女生本來氣質就比較細心,比較會照顧啊!」。正因如此,照顧一直不被社會認為是一份工作,一直被視做女性的天職,進而,成為家庭單位負擔的責任,而非政府、公部門應負擔的公共事務,最後,家庭看護的照顧工作亦不被重視,不論是看護本身的情緒付出,或者是受照顧者可能希望的家庭陪伴,也不被滿足。 過往已有不少研究指出,照顧工作的複雜,使職業病漸漸出現,或者是看護本身心理健康受損(影響了生理與心理面向)。在 W 的故事裡,照顧工作的情感付出,逐漸使得她無法入眠:「阿公會不會和阿嬤一樣,就這麼不小心的走掉了?」。看護們在照顧工作上的情感投入,往往被視為一種「妳是我們的家人,當然要用心照顧」的概念中。然而,看護自身的壓力,往往無法藉這群"家人",來獲得排解。 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但我們對照顧的想像是什麼?好像是獨立的人"給予什麼"到另一邊依賴的個體,或者是貼身的 24 小時照顧。但很不幸的,「照顧的想像」,近 20 年來看護移工的照顧世界,幾乎未曾改變。長久以來,聘雇看護移工的家庭,都不被公部門所含括。這裡的照顧,就是看護自己、雇主家庭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沒有任何公部間資源的介入。(現有的喘息服務,門檻太高了) 家庭看護移工的閾限性 閾限性,我理解為,一種身體或心理的中介、不穩定狀態)照顧是連續不斷、充滿高度變動的事,也就是高工時、工作強度受照顧者的狀態而起伏,看護因而狀態不穩定。面對高工時,老師在田野,常遇到看護以心理成就來補償高工作時數的例子:「我(看護)剛剛照顧阿嬤到現在,阿嬤已經多胖 30 幾公斤了!」。然而在開心的話語後,卻是無法離開受照顧者的超累負荷。這其實好詭異,看護好累,但又開心的說照顧過程。 我的老闆,我的盟友 「我的老闆很好」,許多看護都這麼說。但仔細探究「好」是什麼,就時常發現,「好」,不過是一些很基礎的條件被滿足,比如在家裡...

遠距離碎念:對台灣人的抱怨

圖片
欲來做伙作火某? 2019.04 學校已經進行遠距離教學一陣子了,大家泰半的時間都窩在宿舍裡,感覺很久沒見到同學們了,夜晚手機的訊息提示音響起,我拿起手機檢視系上同學的訊息。 訊息內容是這樣的:「我有一個朋友要做專題演講,妳對新住民子女有了解嗎?」了解?什麼是了解?我問,應該是不了解的,畢竟我不是新住民,就可能真的幫不上什麼忙,我建議了一些可以查詢相關研究文獻的網站名稱,再隨口問了句「他朋友」想要研究的方向是什麼。 . 「那妳知道新住民子女對於台灣人想抱怨什麼嗎?」還好當時沒正在喝什麼東西,不過想想就算有,我應該也不會把飲料噴出來了,畢竟這類問題也不是第一次見到。 「欸你知道你口中的新住民子女『也是』台灣人嗎?」我問他,要問一個台灣人對台灣人的抱怨,好像也不是不行,但不知道是不是,從命題開始就看出了這準講者使用的濾鏡,這下我對演講的主題是什麼,倒真的有些興趣了。 「主題全名是『新住民子女對於台灣人的抱怨』。」一看我差點下巴沒有掉下來,這要不是社會學老師的超級反串教學,就是很典型的錯誤印象演示,我趕忙問了這演講比賽的主辦方是誰,我想要仔細看看簡章的邏輯(然後再寫文章檢討它,但其實沒有簡章還是可以寫文章檢討它),同學趕忙說這是那位朋友的日語課程作業,是位不知道身為漢人還是日本人的老師所下的主題。 . 我在螢幕這頭笑了笑向他打字道:人家新二代最想抱怨的應該就是為什麼不把他們當台灣人看待吧!有著台灣人血統、在台灣生活長大、拿著台灣身分證、念台灣的學校、說著台灣的中文,都到了如此「台」的地步,難道還要被排除在「台灣人」的身份之外?那到底要怎麼樣才算是「台灣人」呢? 把身邊的人群分成「你們」、「我們」、「他們」,忘了其實很多時候,界線就是我們在無形、無知、無感中所製造的。 . 「演講時間很長嗎?不長的話時間剖開題目就夠講了吧?如果語言能力夠發揮的話。」將如此一個絕對會被社會學老師打屁股的問題剖開,用反駁主題的方式來對演講內容發揮,讓我想起了高中那段反覆練習不同寫作手法的歲月。 不管老師是漢人還是日本人,都近乎完美地表達了他對新住民子女是「外來者」的想法濃厚,而對於有心向我提問的這位同學的修日文課程的那位朋友(好長的敘述),這算是我覺得最重要、且最需要提醒他/她的事情。 . 新住民子女對台灣人的抱怨會是什麼呢?也許是這個月的錢又不夠花了、也許是...